(资料图片)
本文转自:北京晚报
“7年前,我们根本不敢想,模式口大街能变得这么有活力。”模式口大街老住户孙大爷提着刚买的面茶,边走边说,“我们家从祖父辈儿就住这儿,对模式口感情很深,但过去的环境确实比较差。”在居民的回忆里,大街上到处是私搭乱建,不少临街铺面的传统风貌被破坏,残破不堪。
金顶街街道责任规划师、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所副所长鞠鹏艳早在2001年就开始在模式口调研。鞠鹏艳常常从法海寺的山顶向下眺望模式口大街,明清时期京都通向塞外的龙形古道至今保留着原有的空间格局,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。
2016年,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修缮整治规划工作启动,形成了以保护规划为核心,以建筑风貌、生态环境、基础设施、社区营造、业态提升等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工作研究体系。
2021年,新一轮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深化工作展开。“环境整治、历史文物保护都是‘静’的,只有让模式口的文化魅力‘活’起来,才能真正让百年古道苏醒过来。”鞠鹏艳说。此后,咖啡、书店、民宿等新业态陆续入驻模式口。截至2022年底,模式口大街已累计实现12景、23院91铺对外亮相,每一景都从不同角度彰显大街独特的文化魅力。
如今,每当夜幕降临,一组运用现代声光投影技术呈现的“月色驼铃”景象,就会在模式口大街30号的原第二过街楼遗址上上演。驼队慢行、驼铃声声,一头连着古老的驼铃古道隘口,一头通向老城保护更新的未来方向……
本报记者 鹿杨 文 潘之望 摄
关键词: